10月20日—22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指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规划研究办公室)主任、镁业分会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清华大学教授张跃钢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莫欣达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新能源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承办,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协办。得到了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来自科研院所相关研究团队、新能源及镁相关企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代表18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致辞
潘复生在致辞中指出,推动镁电池技术发展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镁电池在提升电动汽车电池“本质安全”性能、破解风光电储能技术瓶颈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潘复生对推动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研发工作应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强化可行性评估;二是鉴于镁电池涉及多学科交叉,需加强跨学科协同合作,实现有机融合;三是加快建立健全镁电池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四是提升国际化意识,积极汇聚全球资源与前沿技术,加速科研进展。他表示,重庆大学和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一直将镁基储能材料研发作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在团队建设、平台搭建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未来愿与该领域同仁一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规划研究办公室)主任、
镁业分会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致辞
林如海在致辞中指出,镁电池以其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理论能量密度突出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重要“候选者”。推动镁电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并使其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镁电池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在材料设计、电解液开发、界面调控、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实现协同突破,更需要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化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林如海表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携手推进镁电池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将持续为镁电池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和政策制定者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实现我国从有色金属大国向有色金属强国的转变,以及全球能源科技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清华大学教授张跃钢致辞并作题为《镁硫电池界面调控及硫催化转化研究》的专题报告
张跃钢在致辞中表示,应用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产业化为目标,科研成果应切实对扩展镁功能材料研究领域、推动镁电池学科的进步、促进镁电池实际应用推广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要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挖掘需求,聚焦制约本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原创性研究突破瓶颈,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希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团队,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将镁电池研究做深、做实,不断取得新突破,切实攻克镁电池在应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莫欣达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为期两天,设置了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等环节。在专题报告环节,27位嘉宾围绕镁电池正负极电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以及产业化前景等关键议题开展报告和专题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技术观点、探讨镁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推动镁作为新能源材料的科技发展和产业试用。
专题报告演讲者及主题
重庆大学王敬丰作题为《镁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及思考》的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李琦作题为《面向高性能镁金属电池的三维集流体》的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真酉作题为《碱土金属二次电池正极材料设计》的专题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田华军作题为《镁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优化与电池界面改性》的专题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曹传宝作题为《镁离子电池铜硫族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专题报告
南京工业大学赵相玉作题为《镁电池硫化物正极的界面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
浙江大学陆盈盈作题为《高性能电池电解质创制及其应用研究》的专题报告
青岛科技大学张忠华作题为《可充电镁电池电解液研究》的专题报告
香港理工大学徐正龙团队龙俊材作题为《钙离子电池关键负极材料研究》的专题报告
东北大学罗绍华作题为《镁二次电池电解液设计及镁金属负极界面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王成亮作题为《有机储能电池中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潘争辉作题为《二价离子电池界面设计:从镁到钙》的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王飞团队曲雪莲作题为《转化型铜基硫族化合物储镁正极设计》的专题报告
烟台大学周艳丽作题为《钼基硫族化合物的设计构筑及其储镁性能与机制研究》的专题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李元建作题为《镁金属电池负级关键材料及表界面调控》的专题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王军军作题为《协同调控策略提升镁/钙离子电池性能》的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赵婉玉作题为《镁金属电池电解溶剂化结构设计与界面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
福州大学刘尧作题为《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vigated Development of Solv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High-Performance Magnesium Batteries》的专题报告
安阳师范学院张树鑫作题为《镁金属电池Mg(TFSI)2电解液添加剂设计及电极/电解液抗钝化界面演化机制研究》的专题报告
福州大学肖建华作题为《传统镁盐电解液在镁金属电池中的应用与性能优化》的专题报告
重庆大学王荣华作题为《高性能复合隔膜设计与界面行为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
重庆大学熊方宇作题为《镁金属负极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的专题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思远作题为《高效/低成本多价金属电解液设计》的专题报告
青岛科技大学丁诗琦作题为《镁电池正极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及机理研究》的专题报告
重庆大学孟晓敏作题为《Mg-Sn/Er合金的腐蚀和空气电池放电行为研究》的专题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邓容锐作题为《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动力学调控新策略》的专题报告
会议还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展现了青年才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在本次研究生论坛上,12份墙报和12份口头报告入围研究生论坛评比,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专家函评及现场打分,厦门大学汪飞等获得口头报告奖励,武汉理工大学刘沛等获得优秀墙报奖。
研究生论坛演讲获奖者
武汉理工大学刘沛、周瀚、李雨莹,重庆大学陈宇航、董乐获得优秀墙报奖
清华大学黄子恂、陈文杰,中南民族大学陈春晓,重庆大学陈宇航获得口头报告三等奖
重庆大学童乐、张露、黄雪婷获得口头报告二等奖
厦门大学汪飞、上海交通大学张蒙获得口头报告一等奖
据了解,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作为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镁电池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方向实现领跑的奋进跨越,更成为凝聚共识、催生创新合作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过去五年,从镁二次电池电解质、正极材料等关键环节的不断突破,到从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迈向面向应用的初步探索,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见证了我国镁电池研发领域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