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合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合肥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镁合金生产基地和全国唯一具备镁基材料完整产业链的资源禀赋优势,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推动镁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促进镁基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合肥市工信局会同巢湖市草拟了《合肥市镁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2025—2030年)。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集时间为2025年2月11日至2025年3月12日。
《专项规划》共六大章节。分为发展基础与挑战、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空间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发展方向及目标
《专项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将合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镁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原材料上,探索建设镁基新材料仓储物流中心和交易结算检验中心,稳定镁价;在性能上,扩大镁基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推动材料制造向模具制造、结构件制造、CNC、表面处理等方向发展;在工艺上,按压铸、挤压、半固态等工艺规划下游企业;在节能上,扩大镁水直供应用规模;在功能上,向储氢(材料、装备)、航空航天应用规划,远期向医疗器材、人形机器人、农业镁氢肥、镁二次电池方面布局。
——产业规模。镁基新材料冶炼能力不断提升、深加工技术精细化、产品矩阵持续丰富。到2027年,镁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到2030年,集聚镁基新材料企业150户以上,产业整体规模突破500亿元。
——领军企业。建成一批具有技术和国内外影响力的镁基新材料制造领军企业,新增1-2户国内上市企业,培育3-5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上企业数量达110户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1户,超30亿元企业2户,超10亿元企业10户,超5亿元30户,亿元以上企业50户。
——创新能力。新增1—2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1—2个以镁基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镁基新材料产业链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不小于3%,重点领军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不小于4%。
——智造体系。超50%的镁基新材料产业链规上企业逐步建立起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体系。新增省级、合肥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少于10个。
重点任务
开展四大行动18项具体任务。一是产业链条壮大行动。主要是产业链主线条培育壮大。培育高品质铸锭、压铸成型、半固态成形、锻压加工、镁合金储氢产业。二是产业体系完备行动。主要是镁基新材料产业的配套企业引育。引进模具制造、生产装备制造、表面处理企业,建立镁合金分析检测行业平台。三是研发创新推进行动。引导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产业链协同攻关、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四是服务体系保障行动。设立镁基新材料产业基金、成立镁基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培养镁基材料专业人才、加强镁基材料全流程低碳管理、完善镁基新材料应用标准。
空间布局
规划布局“一核三区”。“一核”:巢湖市,发展高性能轻合金产业和大交通轻量化产业,打造镁基新材料轻量化全产业链。“三区”:高新区、肥西县、庐江县。高新区,着重开展镁基新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中试;肥西县,突出镁基压铸模具和超大型压铸装备制造;庐江县,以镁基功能材料为主,以电子级氢氧化镁全面进军芯片和集成电路领域,推广在电池包、汽车后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
一是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包括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的影响以及固体废物环境影响。二是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镁基材料产业相关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
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四是强化品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