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通过技术突破创“新”和产业升级增“质”两方面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与增长。
近年来,我市紧扣建设“迈向现代化的资源型领航城市”宏伟目标,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新气象。近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全市原镁产量47万吨、占全球的47%,电解铝产量62万吨、占全省的69%,全市工业副产氢达60万吨/年,正在构建“以灰氢提取为主、绿氢制备为辅”的供应体系和“以工业用氢为主、交通用氢为辅”的应用体系。能源革命示范区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步伐加快。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煤焦油加氢产能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17%、20%、50%、40%。
但是,如何在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增量锁定的背景下,扭转创新能力不足与接续产业动能不强的劣势短板,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首先是现有产业基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契合度仍需提升。市内南北、城乡产业发展严重失衡,没有资源可供开采的南部县需要寻求发展动能,面临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强约束的北部县市区选取怎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接续当前发展动能。其次是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高能级创新平台布点不足,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虽有提升,但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重大科研和工程等领域的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高层次人才还非常紧缺,现有产业数字渗透率仍然较低,数实融合还有待提升。
因此,需要瞄准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势成链,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发展配套协同。
提升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推进“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智能矿山建设、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行动计划,全力推动煤直接液化二代、煤基可降解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推广和优化CO2驱油等技术,新技术脱除天然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固体并实现杂质综合利用,加大天然气提氦,提升油气开采效率和附加值。加快部署煤电掺烧生物质+CCUS研究和试点促进能源系统零碳、负碳发展,探索利用煤电厂址向可再生能源生产、储能中心、绿色能源创新中心、工业脱碳工厂、生物多样性生态公园等方面转型。重点在盐碱地、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区、采煤沉陷区布局规模化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分布式涉光涉风项目,加快实施一批共享储能电站,示范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榆佳经开区和榆横工业区光伏、风机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开展“光伏发电—制氢—燃料电池储氢—零碳供电供热”示范,加快建设榆林高新区氢能产业园和榆林科创新城氢能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氢能集散地。
加快现有产业提档升级。
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现代化建设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同步开发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强化制造业对于全市产业经济转型的核心作用,编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探索镁及镁合金、烯烃、羊毛绒服装服饰等柔性制造、共享制造,创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探索在全市主要景区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沉浸式体验。加快发展靖边海则空天小镇及榆阳、神木、定边通航产业园,建设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打造智能无人系统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飞机测试、适航认证、体验训练等通航产业,引进一批服务事故救援、医疗救援、灾情侦察、火情巡查、公共安全预警等特色低空物流运营场景的通航企业;以“绿色低碳”和“补链强基”为目标,加快化工、兰炭、冶炼、水泥、烧碱等行业技术改造,研究制定新型建材、道路建设、矿坑修复等领域固废综合利用工艺技术规范标准;组建碳资产管理公司,加大绿色债券购买、ESG指数跟踪、绿色产业股权投资等,积极开发碳抵押融资、碳回购、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缩减审批内容与审批时限,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能源化工、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支持榆林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开放创新试验区。发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项目纳入项目清单,给予规划、用地、环评、能耗等支持政策。
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
强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适时出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意见,将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纳入考核体系,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注入强大动力。
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抓好秦创原主副中心运营管理,围绕传统能源采掘、新能源耗材制造与应用、储能、装备制造等,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行动。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壮大耐心资本,持续开展科创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加快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面向制度型开放的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和对外开放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榆林高新区、经开区围绕能源化工、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建设跨境开放创新试验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积极推进土地要素多功能复合利用、地上地下立体利用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科创新城金融街、榆林高新区财富管理核心区及神木市、府谷县和榆神工业区金融改革先行区建设,探索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全市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出台政策,支持各类主体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
发展壮大各类承载平台。
以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为抓手,探索建设全市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区域内产业创新集群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构建服务域内同产业链、同产业园区内各企业间的网络化生产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支持现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一区多园”“飞地经济”,推进核心承载区加快向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价值再造平台转型。夯实国资国企使命担当,全力推进科技攻关与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继续加大对民营资本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到市级发展战略中,提升民营企业的研发能力,助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家拥抱先进技术、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