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镁产业格局冶炼三分天下立加工区域集群兴未来镁好
来源:府谷镁协 | 作者:大镁 | 发布时间: 9天前 | 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镁资源储量全球领先:已探明的白云石矿储量高达40亿吨,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镁盐储量更高达47.5亿吨,以高纯度氯化镁为主,开采条件优越。2024年,中国镁资源储量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中国镁产量高达102.5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1.57%。中国不仅掌握全球90%以上的金属镁产能、75%的氧化镁产能及65%的下游耐火材料产量,还覆盖了钢铁、玻璃、水泥等超过50%的基础工业领域规模。这种从资源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奠定了中国镁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更使其成为引领全球镁产业高端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镁,作为轻量化金属材料的核心,不仅在钢铁脱硫、钛等金属还原、铝合金添加等传统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更在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3C电子、航空航天、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需求持续攀升。伴随技术迭代与区域分工深化,中国镁产业格局日益明晰,已形成“原镁冶炼、合金熔铸、合金加工、废镁回收”四大细分领域,各环节呈现鲜明的区域集聚特征,整体构建起“冶炼集中化、加工区域化、企业梯队化”的发展体系。


一、原镁冶炼:榆林主导,三分天下

以榆林为核心,山西运城、宝武镁业为两翼,中国原镁冶炼产业“三分天下榆林有其二”的格局已稳固成型。


榆林:无可争议的“世界镁都”

陕西榆林是全球原镁冶炼的“心脏地带”。区域内聚集44户镁冶炼企业,其中府谷34户、神木8户、佳县和榆阳各1户。截至2025年8月,30家在产企业日产原镁超1800吨(含佳县),约占全国产量的 2/3。府谷依托兰炭尾气综合利用的产业耦合模式,构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原镁生产体系,成为全球镁冶炼的标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镁谷·世界镁都”。该区域的“原镁独大”特征鲜明,基础合金加工产能相对有限,是资源型镁产业的典型代表。


运城:冶炼与加工的桥梁

山西运城曾是原镁冶炼的核心区域,但20多年前随着资源与成本格局的变化,产业逐渐转向镁合金熔铸与加工。目前,运城仅有银光、瑞格等5家企业保留原镁产能,原镁缺口需从府谷、神木采购。但运城在“冶炼+加工”协同方面优势突出,其合金熔铸与精深加工能力在全国居前列,成为连接上游原镁资源与下游制品加工的关键枢纽。


新疆、内蒙古、宁夏:区域补充力量

新疆4家镁厂日产原镁约210吨,内蒙古5家企业日产约180吨,宁夏仅1家镁厂运营,这些区域以原镁冶炼为主,规模有限,但仍为全国原镁供应提供重要补充。


宝武镁业:镁产业的全链条龙头

宝武镁业(承接云海镁业产能)凭借资源与技术等综合实力,成为覆盖“矿产-冶炼-熔铸-加工-回收”的全产业链企业。截止2025年,其镁合金熔铸产能达20万吨/年,全球占比超过35%,尤其是废镁回收体系成熟,持续推动镁行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



二、合金熔铸:依托资源,服务加工

镁合金熔铸环节紧密依托原镁资源,同时向下游需求靠拢。


榆林:局部熔铸满足初步加工需求

榆林主产区虽以原镁冶炼为核心,但部分企业已配套基础熔铸产能,将原镁初步加工为锭、板、棒等形式,为下游加工提供基础材料。

运城:镁合金熔铸与加工集群

运城以合金熔铸为核心,将原镁转化为镁合金原材料,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镁合金熔铸及加工基地。其全市镁企业中有26家专注于熔铸与加工,已形成了规模化的镁合金产业集群。

宝武镁业:引领高端熔铸市场

宝武镁业的合金熔铸产能规模与产品种类均领先行业,尤其在高端镁合金领域优势显著,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三、合金加工:市场导向,区域集聚

镁合金加工环节呈现“远离资源、贴近市场”的鲜明特征,珠三角、长三角及重庆是三大核心区域。


珠三角:3C与电动自行车的加工中心

深圳、东莞等地聚集了200余家镁合金加工企业,以3C电子(如手机中框、笔记本外壳)和电动自行车零部件加工为主,形成“外购熔铸产品→精深加工→出口或内销”的完整产业链。

长三角:汽车与装备制造的核心基地

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依托完备的汽车制造与装备制造体系,成为镁合金零部件加工的重镇,企业为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提供车身结构件,并逐步向航空航天等领域渗透。

重庆:西部最大的加工集群

重庆作为西部汽车与摩托车产业的核心区域,聚集了数十家镁合金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10万吨,重点服务于长安、赛力斯等本地车企。

河南:特色加工的突出代表

河南不产原镁,却凭借其独有的产业生态,在供应钢铁脱硫等领域的镁粉、镁粒加工能力全国领先,成为加工环节的特色区域。




四、废镁回收:绿色发展的新生态

废镁回收环节目前由宝武镁业主导,其成熟的回收体系不仅降低了对原生镁的依赖,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回收体系:从废料到资源的闭环循环

宝武镁业在全国范围布局废镁回收网络,回收率已超50%,再生镁成本较原生镁下降18%,为行业绿色化发展提供了范例。


市场潜力:废镁回收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3C设备等镁合金制品的报废量增加,预计2030年中国废镁回收量将突破50万吨,成为产业新的增长极。


五、未来展望:整合与突破并行

中国镁产业已形成“冶炼集中化(榆林主导、三分天下)、加工区域化(珠三角/长三角/重庆集聚)、企业梯队化(宝武引领、区域协同)”的核心特征,

未来或将呈现以下趋势:


原镁冶炼:进一步向资源与能源富集区域集中

随着“双碳”政策推进,原镁冶炼成本或将持续上升。预计未来镁冶炼产业将进一步向陕西府谷、新疆等资源富集区域集中,同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合金加工:向高端化、精细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航空航天、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氢能储运等领域轻量化需求升级,将推动加工环节向高端化迈进,尤其是镁锂合金、镁稀土合金等高端镁合金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废镁回收:产业链绿色化的抓手

随着镁合金制品报废量增加,废镁回收将逐步从“补充环节”走向“核心赛道”,成为实现镁行业“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产业协同:从内卷竞争到生态共建

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轻量化趋势的推动下,镁材料的需求正持续攀升。镁产业也因此从传统的行业内卷竞争逐步迈向合作共赢的模式。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镁的应用场景将得以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同时,这种转变不仅会提升产业协同效应,还会推动整个行业从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和市场导向的转型升级,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镁领未来:中国镁产业十五·五展望

“十五·五”规划将为中国镁产业注入全新活力。通过夯实产业基础,攻克技术瓶颈,深化区域协同,中国镁产业将站稳全球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致力于拓宽镁材料的应用领域——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从高端装备制造到清洁能源设备——更将通过需求的强劲增长推动产量持续攀升,确保中国在全球镁市场中的引领地位。在推动产业规模从百万吨级向五百万吨级跨越的同时,将通过节能减排与降本增效等关键举措,构建更加绿色、高效与智能的产业体系。镁的未来,不仅关乎轻量化材料的进化,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每一次镁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都将成为全球原材料工业绿色转型的助推器,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可能。这,正是中国镁产业的时代使命与未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