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镁元素的缺乏症状及发生原因
(一)土壤离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缺镁
土壤各营养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镁离子是阳离子,土壤中其它阳离子的含量过高会抑制镁离子的吸收,发生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在酸性土壤上,发生缺镁症状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土壤镁含量低,还有可能是土壤中的H+、Al3+含量过高。在高产农业体系中,钾肥的大量投入是造成植物缺镁的重要原因。
表5 添加K+和Ca2+(0.25mM)对大麦苗吸收Mg2+的影响
Schimansky等(1981)用大麦做的一个培养实验,用28Mg做同位素标记,在培养液中添加钙离子和钾离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大麦根系和地上部的镁离子含量。结果显示(表5),相较于单独供应镁离子,增加钙离子后大麦根系和地上部的镁离子吸收量明显下降,同时增加钙离子和钾离子供应,极大地减少了大麦根系和地上部中镁离子的含量,表明Ca2+、K+等阳离子的存在抑制了根系对Mg2+的吸收。
图2 哈密瓜叶片缺镁早期症状
钾镁拮抗的现象在田间经常能观察到。在海南的哈密瓜种植中,从留坐果枝到顶部叶片完全展开,这期间能观察到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出现缺镁斑驳的症状,在授粉后逐渐由底部叶片向上部叶片症状逐渐减轻直到解除。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从留坐果枝时,开始施用高钾的肥料,砂质土中镁离子含量本来就不高,大量钾的投入抑制了镁离子的吸收,而且这一时期植株没有摘顶,新叶的展开需要相当数量的镁,造成植株缺镁。而在植株摘顶后,顶部叶面全部展开,此时根系吸收的镁再分配到中下部叶片中,解除缺镁症状。
图3 哈密瓜正常叶片(左)和黄化斑驳叶片(右)
为了验证以上推断,在田间采集了三个哈密瓜品种的斑驳状叶片和正常叶片,测定叶片干物质中钾镁含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出现斑驳的叶片钾的含量一般较高,而镁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叶片中的含量,说明钾镁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叶片出现缺镁斑驳的症状。
表6 哈密瓜叶片诊断结果
除了钾和钙以外,土壤中过多的其它阳离子也会影响到镁的吸收,例如Mn2+、NH4+等,同样的同电荷的阴离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作用。其发生原因,与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机制有关。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发生在根土界面上,养分离子的吸收实际上是穿透细胞膜的跨膜运输,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借助存在于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完成。转运蛋白包括3种类型:通道(channel)、载体(carrier)和泵(pump)(如图4所示)。沿着电化学势梯度方向转运的称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通过通道和载体扩散的属于被动运输;逆电化学势梯度方向转运的称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通过离子泵转运的属于主动运输。
图4 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示意图)
一般Ca2+、Mg2+、K+等阳离子进入细胞是沿它们的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被动运输(在外界离子浓度低时也可进行主动运输),但K+和Ca2+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Mg2+通过载体蛋白进入细胞。通道是一种类膜蛋白,它们在膜上形成选择性的孔道,只要孔道开放,离子的跨膜运输非常迅速;而载体蛋白没有形成完全跨膜的孔道结构,需要先与被运输物质结合,再发生构象变化,最终将离子转运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运输相较于通道运输,速度很慢。
K+、Ca2+和NH4+等对Mg2+吸收的拮抗机理,在于竞争细胞内部的负电势,而Mn2+、Cu2+等离子对Mg2+的拮抗作用在于竞争结合位点,因此外界阳离子浓度较高时,会抑制根系对镁离子的吸收。
图5 植物细胞中质膜和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
综上所述,在施肥时偏施钾肥、铵态氮肥,以及施入大量的石灰调节土壤酸性,都有可能加剧植株缺镁的现象。但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阳离子间都是拮抗作用,在低浓度下反而会促进相互吸收。因此,在田间管理上注重养分的均衡施入显得尤为重要。
三、植物镁的补充途径
镁元素的补充,要根据植物发生缺镁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土壤缺镁或者作物需镁量大的情况,要适量补充镁肥;针对土壤养分不平衡造成的缺镁,除了要合理补充镁肥外,还要控制其它养分的投入。
(一)施用镁肥
镁肥按照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微溶性和难溶性镁肥。水溶性镁肥溶解快、易被植物吸收,如硫酸镁、硫酸钾镁、氯化镁等;微溶性镁肥肥效慢,持效性长,如钙镁磷肥、白云石粉、磷酸镁铵等;难溶性镁肥,如蛇纹石、菱镁矿等,是加工镁肥和镁盐的原料,一般不做肥料直接施用。
选择镁肥的种类,要考虑作物的生育特征、土壤情况以及田间管理的便利性。对于长期作物或者作为基肥使用,可以选择微溶性的长效镁肥,如钙镁磷肥或磷酸镁铵等,钙镁磷肥是碱性的,对于调节土壤酸性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短期作物或者作为追肥使用,可以选择硫酸镁、氯化镁等,具有灌溉设施的地块,可以结合灌溉系统施用。短期缓解植物的缺镁症状,还可以通过根外追肥(叶面肥)补充镁肥,硫酸镁是常见的叶面镁肥,市售的叶面镁肥还有一些有机螯合/络合的产品,例如糖醇镁、LSA-镁(木质素磺酸络合镁)等,叶面吸收的效果更佳。
镁肥的施用量,要根据作物的需肥量、土壤的营养状况、养分利用率和阶段营养需求综合来决定。生产上,一般基肥亩施用1-1.5kg Mg即可,发生缺镁症状可每亩施用5-10公斤左右的硫酸镁,再观察效果。
(二)均衡施肥
鉴于K+、Ca2+、NH4+等多种土壤阳离子在浓度较高时对Mg2+的竞争性吸收抑制,在田间管理中要避免单次投入大量的上述养分,过量的养分不仅会加剧对其它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而且过量施肥养分利用率低、易损失,对植株、土壤、环境以及生产成本都是负担。
对于一些速生性的瓜果类,短期需钾量高的作物,在补充大量钾肥的情况下,要同时补充镁等其它元素,或者叶面补充镁肥,保证镁元素供应充足。利用石灰调节土壤酸性的,也要考虑到大量钙的投入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影响,适量增加镁肥的投入,以维持土壤均衡的养分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