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智库 | 增材制造钛-镁金属复合材料仿生结构-性能的关系
来源: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 作者:大镁 | 发布时间: 304天前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将介绍中科院金属所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论文 “On the damage tolerance of 3-D printed Mg-Ti interpenetrating-phase composites with bioinspired architectures”,论文报道了金属仿生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强度和断裂韧性是材料的两个重要性能参数,但二者往往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天然生物材料中复杂巧妙的组织结构中汲取经验,受生物启发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可为人造材料的强韧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然而,在金属材料体系中设计构筑仿生结构仍面临挑战,仿生金属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仍需要大量探索。

该研究利用“3D打印+熔体浸渗”工艺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镁-钛金属仿生材料,模仿天然生物材料的三维结构与空间构型,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种结构:类似鲍鱼壳的“砖-泥”结构、类似螳螂虾壳的螺旋编织结构和类似紫石房蛤壳的交叉叠片结构。


图1 “3D打印+熔体浸渗”工艺制备的具有不同仿生结构的Mg-Ti复合材料结构

a 仿鲍鱼壳的“砖-泥”结构; b 仿螳螂虾壳的螺旋编织结构;c 仿紫石房蛤壳的交叉叠片结构


图2 仿生Mg-Ti复合材料界面处的组织、相组成和元素分布

图3 三种不同结构的仿生Mg-Ti复合材料的单轴拉伸性能和损伤特征

研究发现,复合材料成分是连续的,并且在3D空间内相互渗透,展现出很好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能够有效的促进应力传递、阻止裂纹,因此显著提升了强度和延展性。另外,它们还研究了一系列外在的增韧机制,包括诱导裂纹沿仿生结构发生偏转,增大裂纹面的面积,并通过裂纹面之间产生摩擦并形成桥连,有助于消耗外加机械能、实现增韧。此外,研究将经典层合理论应用于仿生结构中,建立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预测仿生材料的性能以及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种仿生结构的杨氏模量和强度与特征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具有不同结构的仿生Mg-Ti复合材料的断裂和冲击韧性

仿生Mg-Ti复合材料中的裂纹形态和增韧机制


在三种仿生结构中,交叉层状结构在增强材料、离域损伤和抵抗裂纹扩展方面最有效。这种结构赋予复合材料最佳的机械性能组合,包括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以及断裂和冲击韧性。这主要归因于其分层性质,其中组成方向和界面的变化在不同的长度尺度上是活跃的。仿生镁钛复合材料可能具有结构和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力。仿生结构的显着强化和增韧效率可进一步用于开发新的仿生金属材料。目前的理论分析和处理路线可以为更精确和更有效的方式设计和构建架构提供手段。


论文原文下载: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0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