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于10月15日至1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林如海出席会议并致辞。武汉理工大学安琴友研究员代表本届会议联合主办方致辞。
会议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指导,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新能源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承办,得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国内外镁电领域专家学者、新能源及镁等相关企业和机构代表参加会议活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林如海致辞
林如海对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自去年以来逐步形成的“7中心+”主营业务板块格局进行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新能源中心。他在致辞中指出,镁电池在国内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理论体积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望弥补锂离子电池在资源和安全方面的缺陷,成为重要的储能替代存储介质,同时在海洋装备、医疗健康、低温环境、户外应急等领域也有发展空间。
他表示,虽然镁电产业化尚未成功并且任重道远,但如今也是踏上这一征程的最好时机,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积极把握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我国在镁行业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汇聚产学研用各领域优势力量,加快推进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科研攻关与产业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安琴友研究员致辞
受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麦立强委托,安琴友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镁电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的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关键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方面的突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并展现了更宽广的应用前景。他表示,本次会议为各位代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期待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展望未来镁电池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进一步进步。
研讨会为期两天,包括专题报告、开放式主题讨论、研究生论坛等环节。
在专题报告环节,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镁电池电解质、正负极电极材料、电池界面调控等领域开展报告分享和专题研讨。
专题报告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重庆新型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敬丰教授主持特邀报告环节
清华大学张跃钢教授远程作专题报告《镁电池的计算模拟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努丽燕娜研究员作专题报告《用于可充镁电池的高性能聚合物电解质》
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教授作专题报告《镁金属负极界面微环境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镁电池的氟化策略》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团队杜奥冰副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高性能镁金属二次电池的电解质设计与开发》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于明浩远程作专题报告《Multi-Electron Conversion Cathodes for Multivalent Metal Batteries》
上海交通大学邹建新教授作专题报告《纳米硫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及其储镁机制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安琴友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镁电池高容量电极材料的探索》
重庆大学黄光胜教授作专题报告《镁负极材料设计及其制备工艺》
南京大学金钟教授团队才项卓玛作专题报告《镁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设计和电解液体系优化》
重庆大学瞿佰华副教授作专题报告《高电压储镁正极材料设计及储能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真酉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离域电子结构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艾伟教授团队毕经煊作专题报告《镁金属负极的结构设计与晶面调控》
华中科技大学王成亮教授作专题报告《有机高分子电化学储能材料》
武汉大学徐飞副教授作专题报告《镁电池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
华北电力大学田华军教授团队才绅作专题报告《高性能镁离子电池电极界面层修饰与离子输运研究》
郑州大学陈卫华教授团队张继雨作专题报告《金属离子电池界面调控》
同济大学潘争辉研究员作专题报告《应用于多价金属离子电池负极稳定性的单分子层策略研究》
重庆大学徐朝和教授作专题报告《磷基复合镁的设计制备、储镁机制及电池性能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张忠华副教授作专题报告《传统镁盐电解液中镁金属负极的钝化与活化机理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孙威教授作专题报告《水系金属空气电池界面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毛明磊副教授作专题报告《阴离子变价型层状硫化物镁电池正极材料》
重庆大学青年教师谭双双作专题报告《无氯Mg(SO3CF3)2基电解液设计及界面化学研究》
福州大学肖建华副教授作专题报告《溶剂化学在镁金属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青年教师丁诗琦作专题报告《高性能镁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构筑及机理研究》
河北大学陈松副教授作专题报告《高性能储镁结构的设计构筑及机理探究》
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曾静作专题报告《镁金属电池胺类电解液体系的界面动力学过程探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邓容锐副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钒系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动力学调控手段》
河南大学青年教师孙彩云作专题报告《高压水系镁离子电池的构建》
井冈山大学青年教师王永勤作专题报告《镁离子电池负极界面调控作用机制》
在开放式主题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镁电池的技术与产业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也对下一届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上海交通大学努丽燕娜研究员指出,虽然镁电池的性能仍需提高,但是很有想象和研究空间,并建议下一届研讨会同步进行线上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晓伟指出,自第一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以来,该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可观的“镁电池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界也逐渐受到认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重庆新型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敬丰教授特别提出,欢迎各位科研人员在重庆储能研究院平台上孵化项目,也欢迎志同道合的学者加入。重庆大学黄光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邹建新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驰麟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王成亮教授等以及研究生代表也分别发言交流探讨。
专家学者等参会代表进行开放式主题讨论
本届研讨会首次创新性地举办了研究生论坛,为研究生展示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也为他们与高水平学者交流创造了机会。论坛包括墙报展示和口头报告,共有9份墙报和8份口头报告入围参与论坛评比。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十余位评审专家的函评及现场打分,武汉理工大学王卫潇等获得口头报告奖励,上海交通大学赵雅真等获得优秀墙报奖。后续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参评范围并加大奖励力度。
研究生论坛
李驰麟研究员为上海交通大学赵雅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杨琳、武汉理工大学李雨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施虎城、武汉理工大学张格颁发优秀墙报奖。 邹建新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施虎城、重庆大学陈宇航、华中科技大学李昂迪颁发口头报告三等奖 。安琴友研究员为武汉理工大学龙俊材、重庆大学王青孟、上海交通大学凡正清颁发口头报告二等奖。努丽燕娜研究员为武汉理工大学王卫潇、上海交通大学贺小倩颁发口头报告一等奖 。
据悉,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的支持下,自2021年挂靠在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牵头发起第一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以来,已先后与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成功联合举办了三届专题研讨会,该领域研究规模不断扩大,各方向持续取得进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也受到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