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镁市场分析及产业发展策略
镁,这一举足轻重的轻金属材料,在众多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速制造业轻量化、绿色化转型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镁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特别是在2024年,镁价持续下跌,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分析镁市场现状及影响因素,对2025年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运行特征与价格走势
2024年,中国镁市场跌宕起伏,价格走势引人瞩目。年初之时,镁价稳居20500元/吨,但伴随着市场供需态势的悄然变化,价格逐步走低,直至2025年3月,一举跌至15000元/吨的重要防线,累计跌幅惊人地超过了5000元/吨,2024年均价最终定格在1792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刷新了44个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一价格走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产能释放:供应端冲击初现
府谷地区历经升级改造,2024年产能汹涌释放,大量涌入市场。然而,需求端却显得疲软乏力,难以有效消化如此庞大的释放产能,导致镁价在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之下,迅速跌破了20000元/吨的心理预期,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供需失衡:短暂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2024年年初镁价因需求预期利好而短暂回升,但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价格最终持续承压下行,价格从20500元/吨跌破16000元/吨,创下44个月来的新低。这种价格波动反映了市场对供需失衡的担忧,导致市场信心受损。
(三)采购停滞:下游信心受挫,价格一泻千里
两年前镁价的剧烈波动,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严重挫伤了下游应用企业的信心。采购活动陷入停滞,成本支撑也逐渐弱化,镁价在缺乏需求支撑和成本支撑的双重困境下,于2025年持续下跌至15000元/吨。然而,根据市场分析,尽管镁价经历了下跌,市场在经过一段低迷期后开始缓慢企稳,显示出市场供需关系的逐渐平衡。
二、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超预期
2024年,国内原镁产量强势突破102.6万吨,同比增长25%,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预期。其中,府谷地区升级改造企业复产,产量增幅高达46.98%,成为推动产量增长的主要力量。山西、安徽、新疆等其他主产区也不甘示弱,开工率维持在 80%以上,新增产能集中释放,远远超过了需求的增幅,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愈发凸显。
(二)需求端:传统领域收缩与新兴需求不足
1.传统需求:支柱领域需求下滑
传统需求领域遭遇寒冬,钢铁脱硫领域需求下滑18%,海绵钛等金属还原领域需求更是大幅下滑 32%,铝合金添加领域需求下滑近5%,尽管镁合金领域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但仍难以独自支撑整个市场的需求。
2.新兴需求:增长有限,难解燃眉之急
新兴需求领域虽有亮点,如仅新能源汽车用镁增长约 30%,机器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建筑模板等需求也均有所增长,然而,新增需求的总量仍然不足以消化增长的产能,因此难以成为拉动市场需求的主要力量。
3.国际市场:出口受阻,需求低迷
国际市场同样面临困境,欧洲、日本需求低迷不振,出口量同比下降 6.7%,美国市场需求也有限,国际市场难以成为国内镁产业的有力支撑。
(三)成本体系重构:成本支撑弱化,企业陷入困境
原料煤价格波动频繁且长期保持在高位,与此同时,兰炭价格却下跌了25%,成本体系重构使得多数镁企陷入亏损泥潭。成本支撑弱化与价格倒挂现象愈发严重,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企业为了保障流动资金,被迫低价甩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局面。
三、2025年市场展望与关键变量
(一)价格预测:底部震荡与结构性修复
根据市场分析,2025年原镁均价预计将在16500-17800元/吨之间波动,这一预测考虑了2024年市场走势和供需关系。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落地、低空经济的发力等,新兴领域对轻量化材料的刚需,有望成为镁市场转折的关键点。同时,部分企业限产检修措施的实施,也将为价格带来技术性反弹的可能,市场有望在波动中逐步修复。
(二)供需平衡:产能出清与需求渐进
1.供应端:产能收缩,市场出清加速
预计2025年我国镁产量将降至100万吨以下,部分企业因持续亏损而选择延迟复产,这加速了产能出清的过程,使得市场供应过剩的状况有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2.需求端:尽管需求增速有所提升,但需求总量依然不足
2025年,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铁和航空航天、建筑模板、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需求增速有望达到15%以上,但即便如此,需求总量仍不足以完全覆盖产能,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仍将存在。
3.库存压力:去库周期延长,库存压力增大
2025 年期末库存预计增加,去库周期延长至45天,库存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运营能力。
(三)国际环境:贸易壁垒与新兴市场机遇并存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政策的实施,镁产品出口至欧盟的成本预计将增加120欧元/吨。这一变化不仅直接提升了出口成本,还可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优势可能会减弱。此外,欧盟CBAM的实施还可能促使欧盟区域内的生产商因较低排放成本而减轻负担,有利于其扩大对外出口,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然而,产业转移的趋势也为镁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东南亚市场需求增速有望达到15%,成为新增长点,企业需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以应对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
四、产业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短期维稳机制:调控产能,稳定市场
1.产能调控矩阵:建立联动机制,精准调控产能
建立“价格⟷ 产能”联动机制,当价格触及15000元/吨的关键节点时,启动不少于25%的限产措施,通过精准调控产能,稳定市场价格,避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2.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储备体系,平抑市场波动
建议主产区建立5万吨国家储备和5万吨商业储备,并实施季度轮换机制,以平抑市场波动。同时,镁价上限紧盯铝价,建议设立各方认可的“镁铝价格比”系数,通过储备库存的有效运作,抑制镁价的无序上涨,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应用场景
1.攻关方向:聚焦关键领域,提升资源利用率
将车用耐蚀镁合金、镁基复合材料等作为重点攻关方向,并积极探索废镁再生技术,致力于将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乃至更高水平,以期激发镁消费潜力,进一步推动镁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场景突破:明确目标,拓展应用领域
为新能源汽车设定单车用镁量2028年目标45公斤,燃油车单车用镁量2028年目标25公斤。同时,在机器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高铁和航空航天等远期需求领域,设定目标至2028年年增幅为15%,借助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为镁产业开拓更为辽阔的发展天地。
(三)产业链优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
1.集群化发展:打造一体化产业集群,降低成本
着力打造“府谷-神木”特色镁产业集群,实现“半焦(兰炭)→镁冶炼→镁合金生产→镁基材料加工→镁废料回收”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通过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降低产业链间的运营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出海战略:布局海外基地,规避贸易壁垒
在东南亚建设海外仓储和加工基地,辐射东盟市场,预计 2025年需求增长15%。通过出海战略,企业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拓展海外市场空间,提升镁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
(四)政策支持:政策发力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专项补贴:减轻企业负担,鼓励研发创新
为镁合金研发及镁基材料应用提供所得税减免及专项奖励补贴,旨在减轻企业经济负担,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速镁产业的创新发展步伐。
2.金融创新:发行专项债券,支持技术升级
发行“绿色镁业”专项债券,为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助力镁产业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3.标准建设: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轻量化应用
制定涵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及低空经济、高铁和航空航天、建筑模板、3C产品、钢铁脱硫、海绵钛制造及含Mg铝合金等多个领域”所需的涉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推动镁在轻量化应用领域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五)风险提示:关注风险因素,提前应对挑战
1.能源价格波动风险
能源价格波动对镁产业成本影响显著,例如煤炭价格的波动±10%可能会导致镁成本增加800元/吨。根据Mysteel月报,原煤价格变动直接影响镁厂的成本和利润,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能源价格走势,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2.技术替代风险
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在汽车等领域的渗透率逐渐提高,如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超过5%,将对镁合金需求造成冲击。企业应加大在镁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与性价比,从而有效应对技术替代所带来的风险。
3.地缘政治风险
主要出口目的地市场政策变化,如欧美关税、欧盟碳税等,可能影响我国镁产品的出口。企业需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市场策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五、产业发展策略
2025年是镁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行业应以“产能调控稳定短期发展、技术创新谋求长远发展、全球布局拓展市场空间”为核心发展策略。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机器人、高铁和航空航天、建筑模板等增量市场,突破镁合金耐蚀性技术瓶颈。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预计到2028年,全球镁需求将达到150万吨,其中中国作为全球原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预计占比将超过60%,显示出中国镁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随着镁合金在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镁产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