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以来,镁市场经历了剧烈的供需失衡冲击。受阶段性产能过剩影响,镁价累计下跌超 5000 元 / 吨,一度跌至 44 个月以来的低点 15000 元 / 吨,行业信心严重受挫。然而,随着镁厂为减亏而形成的自主大规模减产停产,与“以镁代铝”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需求增长的叠加,市场正逐步走出低谷,迎来供需新平衡的关键转折点。
一、需求锐减与行业阵痛:减产调整、库存出清,市场自我修复 2024 年,国内原镁产量达到 102.6 万吨,同比增长 25%。府谷地区升级改造后的产能集中释放是推动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需求端的传统领域(如钢铁脱硫、海绵钛还原)出现收缩,而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的增量不足以消化新增产量,导致供应过剩加剧,价格长期倒挂,企业陷入深度亏损。
为了减亏,生产端在 2025 年第一季度采取了大规模的减产停产措施,预计全国原镁产量将环比下降 20%-25%,其中神府地区的降幅超过 30%。府谷、神木等地的多家企业纷纷停产或减产。这一轮减产不仅缓解了库存压力,更标志着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和自主修复的关键阶段。
二、价格触底反弹:供需修复与成本支撑共振 近期,镁价在触及 15000 元 / 吨的底部后迅速反弹,本周累计上升超过 600 元 / 吨,优质镁锭成交价达到 15800 元 / 吨,但仍在工厂成本线以下,上升空间依旧存在。此次价格反弹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供应收缩:减产导致市场流通量减少,镁厂库存处于低位,企业挺价意愿强烈;
需求回暖: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增长显著,一体化压铸等应用场景加速释放订单;
成本托底:原料价格趋稳,为镁价提供了短期支撑。
当前镁价的反弹是供需错配修正的阶段性结果,但行业彻底复苏仍需时间。随着库存出清加速、新兴需求放量及政策协同发力,镁市场有望进入“全成本覆盖、产业链盈利、产能释放有序”的新周期。企业需把握短期反弹窗口,优化库存管理和贸易模式,同时布局长期技术升级与市场产品多元化,以在轻量化浪潮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