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电子正式发布“镁合金电驱动桥”新品,以镁合金替代传统铝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轻量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联合电子此次推出的镁合金电驱动桥,直指行业长期面临的“轻量化与性能不可兼得”的痛点。材料替代背后是技术深水区。镁合金应用面临三大技术挑战,联合电子通过针对性创新实现全面突破:
壳体刚度问题:镁合金弹性模量仅为铝合金的60%。研发团队通过结构拓扑优化,在保持壳体体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设计受力路径,成功使镁合金壳体达到与铝合金同等刚度水平。
耐腐蚀性瓶颈:针对镁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钢件产生电偶腐蚀、与乙二醇冷却液反应等问题,开发独立水道物理隔绝方案。该设计通过特殊密封结构和材料界面处理,彻底隔离冷却液与镁合金基体接触,规避腐蚀风险。
高温蠕变挑战:针对镁合金在120℃以上长期高温环境中的蠕变现象,团队采用特殊耐热镁合金材料配方,配合热处理工艺优化,显著提升高温下的抗变形能力,避免塑性变形对电驱功能的影响。
联合电子镁合金电驱动桥通过一体铸造技术,深度集成UX-Pin电机、平行轴减速箱或行星排减速箱与逆变器,结构紧凑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正成为镁合金应用的下一个重要战场。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增加了三电系统,这使得其车重增加了5% - 25%。而且,由于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难以兼顾,电池续航延长一直是技术攻克的难点。而轻量化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续航能力,据《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新能源汽车自身重量降低20%,将增加5% -- 10%的续航能力。
镁合金在三电系统中的应用,不仅能实现轻量化目标,更将专注于技术路线的创新和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随着镁价持续走低并已低于铝价,镁合金应用的经济性障碍逐步消除。除联合电子外,汇川的镁合金分布式电驱、星驱科技的同类产品、上汽的第二代镁合金电驱,以及小米、比亚迪等主流车企均已布局镁合金电驱动技术路线。
宝武镁业 × 汇川联合动力共同发布镁合金轻量化电驱总成
镁合金轻量化电驱产品重量与传统铝合金材料结构相比减重2.5-7千克。同时,该产品还可以提升电机功率密度,通过材料自身吸振性,改善整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并有助于优化车辆的前后配重比,改善车辆的操控性能和驾驶感受。
星驱科技推出行业首搭镁铝合金壳体的双电机
无锡星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驱科技”)推出新一代双电机动力总成系统。该系统采用自研双电机分布式驱动设计,超高集成度,搭载镁铝合金外壳,重量降低25%,总成重量低于行业主流产品10%以上。采用自研专利360°环流双向全油冷技术,高效散热,实现整车百公里加速5s级,连续零百加速超20次动力无衰减。凭借高效电机设计和控制算法,总成综合效率突破89.5%,助力整车更长续航。
上汽发布第二代镁合金电驱壳体及电驱动总成系统
上汽发布第二代镁合金电驱动壳体以及应用该方案的三合一电驱动总成系统,以上汽第一代镁合金电驱动系统为例,相比传统的铝合金材料,该系统实现减重7kg,在其加持下整套电驱动总成的功率密度表现优异,达到了4.4kW/kg。
作为镁合金技术的先行者,上汽集团在镁合金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一直在推动镁合金技术的应用,2022年上汽智己L7便采用了镁合金作为其电驱动系统壳体材料,这不仅开创了全球镁合金在电驱量产产品中的应用先河,也成为当时汽车领域最大的镁合金零部件。在其卓越的轻量化性能表现下,助力智己、飞凡、名爵品牌车型实现良好的市场表现。
小米汽车的镁合金电驱壳体
小米汽车所推出的这项专利提供了一种压铸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不但兼顾成本、高强度以及耐腐蚀,并且可以满足汽车结构件的本体性能需求。小米汽车的这项专利压铸镁合金是通过合金化控制以及AI模型迭代,摸索Al、Zn、Mn含量范围,以及Hf、Ca的添加,Hf和Al元素的配比含量,以实现变质及细晶强化的效果,得到强度与延伸率综合最优的电机壳体的材料。并且此专利的压铸镁合金性能在电机壳体模具上得到了充分验证。该压铸镁合金也无需热处理,即可达到其他常规合金热处理后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