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了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194号提案的答复函,就双碳背景下榆林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摸清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点、及减碳技术路线。
榆林市发改委在答复函中通报,2020年,全市碳排放量1.68亿吨(其中,外送火电碳排放量4673万吨,煤化工碳排放量3827万吨,盐化工碳排放量1783万吨,铁合金碳排放量1093万吨,金属镁碳排放量957万吨,自用电力热力碳排放量755万吨,兰炭碳排放量686万吨,电解铝碳排放量533万吨,建材碳排放量166万吨,石油化工64万吨,其他工业碳排放量707万吨,服务业、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量1517万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3.11吨/万元。“十四五”期间,全市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是碳排放强度降低19%。2022年,碳排放量1.41亿吨,碳排放强度2.17吨/万元,同比降低7.91%。
据榆林市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榆林市金属镁产量为56.11万吨,按照上述金属镁行业碳排放量957万吨的数据,则推算榆林市金属镁平均碳排放为17.06吨CO2/吨镁。据分析,上述排放数据的核算应该只是包括了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未包括范围3即上游原材料的碳足迹。
目前,中国金属镁企业多为综合利用模式,并且联产产品多样,如何进行边界内碳足迹的分配,如何核算上游原材料的碳足迹,如何确定所消费能源的排放因子,都没有非常清晰的标准和指引。这种状况已经不适应低碳发展的相关要求,也不能满足产业链的相关需求,不利于金属镁行业开展材料生命周期分析和竞争比对,有关金属镁碳足迹的核算方法亟待规范!
全文如下:
一、摸清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点、及减碳技术路线
摸清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点。榆林境内工业企业众多,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达263户。2020年,全市碳排放量1.68亿吨(其中,外送火电碳排放量4673万吨,煤化工碳排放量3827万吨,盐化工碳排放量1783万吨,铁合金碳排放量1093万吨,金属镁碳排放量957万吨,自用电力热力碳排放量755万吨,兰炭碳排放量686万吨,电解铝碳排放量533万吨,建材碳排放量166万吨,石油化工64万吨,其他工业碳排放量707万吨,服务业、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量1517万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3.11吨/万元。“十四五”期间,全市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是碳排放强度降低19%。2022年,碳排放量1.41亿吨,碳排放强度2.17吨/万元,同比降低7.91%。
按照“三转三补”要求以低碳绿色引领城市转型发展。一是委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环科院和中咨公司等机构开展了“双碳目标下高端能化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研究确立了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新思路,委托陕西中环博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了《榆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委托众一伍德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规划》,委托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编制了《落实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实施方案(2022-2030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煤化工全产业链减碳、持续扩大碳汇林面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等路径,加快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二是发挥中科院的科技引领作用,依托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聚焦煤化工高端产业链延伸,实现煤化工碳中和产业示范。三是发挥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煤化工产业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推广多能互补耦合低碳化技术示范。
二、分类引导三大行业低碳绿色发展
(一)化工行业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指示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启动陕西榆林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编制,依托国家能源、中科合成油、未来能源高温费托等煤基特种燃料项目,探索油化联产、平战结合新路径,加快建立煤制油气产能和技术储备。二是根据煤化工项目能耗“前高后低”的特点,策划推动了一批“煤头化尾”、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全产业链项目,一次性布局到终端产业,以终端化实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促进减碳降耗。即将开工的中煤二期被列为国家煤化工行业碳排放评价试点示范项目(拟开展半废锅、空分改电驱示范,将燃料煤归零),国家能源集团拟在榆神工业区打造大型煤基可降解材料基地,陕煤榆林化学项目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电解液生产基地,延长集团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生产醋酸乙烯和EVA产品,山东能源集团规划打造高端煤制油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环氧树脂基地项目已在高新区启动各项前期工作。一是积极推广煤化工降碳技术。开展煤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在煤化工动力、空分、气化、CO变换以及净化等环节降低燃料煤和原料煤消耗。二是开展煤化工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实施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液态阳光”示范工程。三是示范推广煤经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DMTO三代技术,推动煤基化学品向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煤基聚酯、可降解材料等延伸。
(二)新能源产业
一是以资源换产业。市域统筹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新能源装机达到1374万千瓦,带动发展光伏风电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榆横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上海创力、隆基等可再生能源链主企业加速集聚;发挥空域和地域优势培育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靖边无人机测试基地、海则空天小镇等项目已落地建设,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二是已启动实施兰炭尾气提氢+煤化工补氢示范工程前期工作,委托华陆公司对我市兰炭尾气综合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研判兰炭尾气提氢耦合煤化工应用场景。三是全力打造“西部氢谷”。氢能产业实质落地,编制氢能发展规划,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建成加氢站两座,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建成投用,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即将建成。
(三)镁铝产业
1.镁产业
一是做好规划引领。编制出台《镁及镁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我市镁及镁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镁行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创新研发。成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榆林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金属镁研发中心;建立陕西省金属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榆林学院建设“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镁合金提质增效技术研究”。成立榆林市镁及镁合金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助力原镁冶炼工艺提升。推动榆能集团煤炭运销公司同府谷县政府、金属镁企业成立陕西榆林镁业集团公司,开展了镁产品收储,提高了市场话语权,正在积极招引项目、进行科研试验发展镁产业。促进绥德臻梦与重庆大学共建了院士工作站、与建筑企业共建镁合金建筑模板研发中心。引导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在人工操作、原料筛选、火力温度控制、煤气压力平衡等技术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提高。90%以上的企业达到mg9980的国家标准,50%以上的企业达到mg9990,10%以上的企业达到mg9995b。积极推广新工艺,新田镁合金公司2万吨金属镁竖罐项目建成,与郑州大学合作的高品质镁“两步法”绿色冶炼工艺技术示范项目投产试运行,伟天腾达一期竖罐项目落成,为原镁冶炼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是加快发展下游产业。东风金属镁公司建成镁压铸件企业年生产能力2000吨,绥德臻梦公司建成镁板材企业年生产能力5000吨,金川鸿泰建成镁合金安全帽、头盔项目。镁合金产品主要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装备、3C产品、航空航天、军民用品等深加工领域。
2.铝产业
一方面按照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提着篮子选菜,精准宣传、精准对接,立足我市周边铝及铝加工产量优势和冶炼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银邦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对接磋商,依托该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经验和龙头企业效应,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研发高端技术和先进加工装备,实现本土铝合金的高端制造升级,拓宽铝合金在交通运输装备、建筑材料以及飞行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平台作用,积极助力榆林铝合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另一方面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工作。铝下游产业园开工以来共引进铝加工企业6家,其中5家均开工建设,并不同程度的办理环评、稳评、林业手续,综合办公楼,厂房基础以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4.6亿元,投资强度172万元/亩。到2025年,铝下游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初步形成煤--电--铝--铝下游初级加工--铝下游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