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发改委出台《陕西省培育千亿级铝镁轻质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简称《计划》)。
《计划》指出,到2025 年,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优势,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 亿元。到2030 年,产业综合产值规模力争突破1000 亿元,建成国内一流铝基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和全球最大镁基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之所以规划1000亿的目标,在于陕西省的产业发展起点高,全省铝镁材料综合产值已达350亿元以上。具体来看几组数据:
电解铝产能及产量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有两家电解铝企业,陕有色榆林新材料和铜川美鑫,其年产能分别达到了60万吨和30万吨,并且在2023年,全省的电解铝产量实现了92万吨,同比增长1.5%,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了100%以上。这一成绩充分说明了陕西在电解铝领域的生产效率和规模优势。
铝材的产量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长达到了34.6%,铝材料产业产值更是突破了200亿元,这显示出陕西在铝材深加工方面的强大实力。不仅如此,铝镁材料产业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拓宽,已经从单一的铝锭、镁锭发展到了铝镁合金板带、板锭、棒材、线材、型材等多元化产品,应用领域也延伸至绿色建材、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陕西的金属镁产业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全省的金属镁产量达到了47万吨,占到了全国的60%、全球的50%,这一成绩充分显示了陕西在金属镁领域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优势。而且,金属镁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领域向高端领域拓展,例如中天时代镁业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大规格镁合金建筑模板中试生产线,西安四方超轻材料生产的超轻高强镁锂合金就成功应用于深空探测器、商业航天器、载人航天等领域。
而且,陕西的铝镁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铜川铝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电解铝到废旧铝合金回收的特色产业链,榆林也初步呈现了铝精深加工项目的集群发展雏形。同时,榆林还以荒煤气为燃料,形成了“煤—电—兰炭—硅铁—金属镁—镁合金—压铸产品”的特色循环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形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铝镁材料制造业的“未来”呈现出数智化、高端化和创新化的趋势。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计划》中提到了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该产业园的未来造项目中,数智赋能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打造高速高精零件加工中心,生产高精度配件,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同时,企业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计划》中还提到了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该集团通过下设的三个子公司和五个分公司,充分利用榆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60万吨铝镁合金以及5×330兆瓦的配套电力设施,并实现了年产35万吨预焙阳极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构建了煤-电-铝-铝镁合金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的紧密配套和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该公司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陕西在铝镁材料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产能规模、产品种类、应用领域还是产业链构建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但需注意的是,按目前350亿元的产值为基数,6年内必须保持年复合增长率20%,才能在203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速,保障措施必须到位。为此《计划》提出了几项保障措施,具体有:
依托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专班,统筹解决铝镁轻质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地方上应进行产业现状摸底分析,指导培育产业集群,制定行动计划并上报省发改委。
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铝镁精深加工、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核心技术研发等项目。充分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将铝镁轻质材料重大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确保用地、能耗等方面的优先支持。由陕西有色集团成立专家委员会,提供决策参考。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企业与人才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政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绘制产业图谱与发展规划,指导园区精准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