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镁”世界 | 新材料产业:助力千行百业迈向未来(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大镁 | 发布时间: 2024-04-18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近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新材料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良好。


今年1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未来材料产业发展,包括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


3月15日,在湖南省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在指挥搬运硅钢卷材产品。王全超摄(人民视觉)



3月26日,在江苏省兴化市崴思新材料泰州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4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一家科技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在生产涤纶丝。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01、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

延崇高速公路是京津冀一体化西北高速通道之一,最近,这条高速公路获得了2022—2023年度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李春奖)。中铁六局延崇高速公路项目总工程师胡江南介绍,一种绿色新材料——高性能低合金免涂装耐候钢,在延崇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大放异彩。


“这种新型绿色材料,具有耐腐蚀、免涂装等一系列优点,耐候性为普碳钢的2至8倍,不仅外表美观,还避免了后期养护对大秦铁路及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提升了工程的整体质量。”胡江南说,项目部还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研发了一种加快耐候钢锈蚀的促锈剂,将原本3个月的锈蚀周期缩短至7天。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型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是构建新的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


新材料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医疗健康等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新材料产业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潘复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了未来材料的特点:“未来极具潜力的新材料必须是先进材料,首先它的性能是超过原有或当下材料的;其次它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应当是可预见的,将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约6.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近6倍。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已经建成,有色金属、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10月,中国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代铝锂合金成功在国产大飞机上实现应用,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上网通电运行……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正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超级钢、电解铝、低环境负荷型水泥、全氟离子膜、聚烯烃催化剂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产业发展。新材料还为中国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义春对本报分析认为,一方面,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材料产业底子好,新兴消费也为未来产业发展孕育了多样化场景和庞大市场;另一方面,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快增长,各类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