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碳镁基固态氢存储材料通过鉴定
来源:中化新网 | 作者:大镁 | 发布时间: 2024-04-28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24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在京召开“纳米碳镁基固态氢存储材料”新产品鉴定会。由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洑春干担任主任的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产品性能高于国内以及国际常用储氢材料,可满足氢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需求,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意通过鉴定。


会议按照《中国气体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遵循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科学民主的原则,汇集多数专家的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在此之前,由上海铼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碳镁基固态氢存储材料(储氢棉),已于2024年1月24日至27日通过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储氢性能测试。


该新产品由上海铼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是一种在低压(储氢压力0.3~0.7MPa)、常温下储存固态氢的材料,具有安全性高、高容量优势。据该公司董事长赖清荣介绍,该产品为可逆固态储氢纳米碳镁基金属复合材料,应用超微颗粒制造技术,基于金属材料粒子与氢粒子的电子交互跃迁原理,使氢分子成为固态氢粒子,大幅缩小氢分子的体积,储氢体积密度达到116kgH₂/m³(水容积)。


图片说明:储氢棉材料


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测试,该产品吸放氢性能为:在压力0.6~0.67MPag、温度360℃条件下,储氢量为4.868wt%,吸氢时间为16.7分钟;在压力0.5~0.6MPag、温度360℃条件下,放氢时间为6.08分钟,放氢自耗量0.205%。


“新产品进行了原理创新、工艺创新、架构创新以及配方创新,有效解决了传统固态储氢存在的四大技术难题。”赖清荣介绍说。一是原材料选择难题。过去储氢材料常添加价格昂贵的稀土原料,造成储氢成本增加,而新产品的原料则不需要稀土资源。二是颗粒流失难题。该新产品中包含一种黏合物,可将超微颗粒重组成块状,避免了放氢过程中微小颗粒的流失。三是吸氢和放氢速度慢难题。通过将不同材料植入镁材料中,新产品的吸放氢速度从8~10小时缩短到6~17分钟。四是吸氢过程能源自耗量极大难题。新产品的吸氢自耗源于电子轨道跃迁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极微,自耗十分微小。


在氢能全产业链中,氢能储运占据了整个成本的30%~50%,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氢能的规模化应用。为解决传统储氢模式储运量低、安全性差、运输距离短等瓶颈,铼恩氢能于2017年7月启动氢能源固态氢存储材料研发项目,多年来,通过配方研究、架构设计、样品试制、性能优化,于2024年1月成功研发出该新型储氢材料,4月3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初审。



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产品集多项创新于一体,将我国资源储量丰富的镁金属制成纳米粒子作为储氢材料,成功实现将气态氢转化为固态存储于此新型储氢材料中。与目前世界先进的储氢材料相比,该产品具备吸放氢压力低、速度快、能耗低,储氢体积密度高的特点,能大幅降低氢储运成本,用氢安全性大大提高。


纳米碳镁基固态氢存储材料(储氢棉)应用超微颗粒制造技术,将氢从气态转化为固态,核心在于氢核外电子发生轨道跃迁,氢气就变成氢原子核,氢体积大幅缩小,形成“固态氢”,因而,使得单位容积获得极大的储氢量。非晶态的皮米级超微储氢金属颗粒,具有使氢电子易产生电子轨道跃迁的能力。而且,发明专利申请已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已通过初审。据透露,纳米碳镁基固态氢存储材料(储氢棉),即将建置生产线,进行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