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重构期,中国镁企正在改写材料竞争格局
2月10日,美国白宫10日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消息说,总统特朗普当天签署文件,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但是这几年来关于铝合金的相关政策属实是变化多端。铝行业近年来的政策变化,无疑是全球经济、政治和环境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各国似乎都在追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战略考量。中国对电解铝产能的严格控制,既是履行国际碳排放义务的体现,也是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限制高能耗产业扩张,鼓励再生铝使用,中国试图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高附加值的位置。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举措则更多地反映了其在资源安全与技术主导权上的焦虑。欧盟将铝列入《关键原材料法案》,不仅是为了减少对外依赖,更是为了在绿色转型中抢占先机;而美国通过对钢铝加征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以确保军工与高端制造业的供应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并非单纯出于环保目的,而是深植于地缘政治博弈之中。例如,俄罗斯铝业因制裁问题备受关注,但欧美却选择性豁免特定企业,这显然是一种利益权衡而非单纯的道德考量。从这个角度看,铝行业的政策调整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大国间政治角力的一部分。各国都在努力构建更独立、更安全的供应链体系,而这一体系的重构,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化进程中的分裂趋势。未来,铝作为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只会愈发重要,而围绕它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一、先盘一盘铝行业的“紧箍咒”:
2018年:美国启动钢铝关税战
3月8日:特朗普援引《贸易扩展法》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全球进口钢铝分别加征25%和10%关税。
2019-2020年:美国部分降低/豁免
2019年5月:美加墨达成协议,取消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关税。
2020年:拜登政府延续豁免政策,并扩展至欧盟、英国、日本等盟友。
2022年:中国对电解铝产能总量控制
天花板设定:2022年明确全国电解铝产能上限为4500万吨,严控新增产能。
2023年: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战略
2023年将铝列入《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2030年前实现再生铝使用率提升至50%。
2023年:俄罗斯征收与卢布挂钩的关税
10月:俄罗斯对包括铝在内的多种商品征收出口关税,税率与卢布兑美元汇率挂钩,旨在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市场,涉及约10%的铝产量。
2024年:欧盟对俄加征关税
对俄罗斯铝板(厚度>0.2mm)加征35%关税,同时推动几内亚、冰岛等多元化铝土矿进口。同年2024年批准欧洲铝业协会提案,豁免俄铝公司(Rusal)制裁以保障Aughinish氧化铝厂运营。
2024年:澳大利亚资源控制
2024年立法限制铝土矿出口,要求本土精炼率不低于60%,优先供应美日盟友。
2024年:美国关税回升
5月14日,拜登政府宣布将部分钢铁和铝产品的301条款关税从0-7.5%恢复至25%,实际形成「叠加关税」(即在原有232条款25%基础上再加25%)。
2024年:中国取消出口退税
11月15日,财政部宣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全面取消铝材产品出口退税,涉及铝板带、铝箔等主要出口品类。
2024年:俄罗斯正式启动减产
11月俄罗斯铝业,由于氧化铝价格创历史新高(每吨超700美元),首阶段减产25万吨(约占年产能6%)。
2024年:中国实施产能优化与出口调整
5月2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严格电解铝产能置换,新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和环保A级标准,再生铝供应占比目标提升至24%。
12月:取消铝材出口退税(原13%),同步收紧光伏铝边框等高能耗产品出口政策,倒逼产业升级。
2024年中国对美铝材出口量已同比下降42%。
2025年:中国出口退税取消、出口限制强化
对再生铜、再生铝原料进口实施更低关税,鼓励循环经济原料进口。
电解铝及铝合金出口分别维持30%和15%高关税,且禁止新增电解铝产能(全球唯一实施该政策国家)。
2025年:美国对全球关税体系全面升级
2月1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国家钢铝进口统一加征25%关税,取消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豁免政策,并新增“北美原产地标准”(要求铝制品在北美完成冶炼与铸造)。
3月4日:新关税正式生效,涵盖预制钢结构、铝挤压件等下游产品,中国通过东南亚转口的铝制品被全面封锁。
二、政策环境:铝的“紧箍咒”是否是镁产业的“助推器”
反观镁产业,虽说当前镁锭价格持续走低,但这恰恰为众多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原料选择。价格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更为关键的是,镁的冶炼、加工技术始终处于持续迭代的进程中。如今的镁合金,凭借其密度更低、比强度更高的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镁合金的性能日益优化,加工难度逐步降低,加工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使得镁合金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能够成为铝的优质替代材料。
全球正面临资源安全的压力,镁作为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金属资源,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镁产业不仅具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更有望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镁产业政策红利
中国将镁合金深加工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推动退税政策调整。国务院明确“合理布局镁行业新增产能”,支持再生镁技术研发。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新能源汽车领域:电驱动系统革命——上汽第二代镁合金电驱动壳体
2024年11月,上汽集团发布全球首个采用半固态铸造工艺的镁合金电驱动壳体,应用于三合一电驱系统。相较于第一代产品,其减重效果提升20%,并解决传统铸造中的气孔、裂纹问题,良品率提高至95%以上。行业影响:该技术已搭载于智己、MG等车型,推动电动车续航提升5%-8%,预计2025年全球镁合金电驱动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
3C电子领域:不锈镁合金突破
全球首款高亮不锈镁合金笔记本电脑。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团队研发的不锈镁合金,通过“非晶自钝化膜”技术使耐盐雾腐蚀速率降至传统镁合金的1%(低于0.038mg/cm²·day),耐蚀性超越5083船用铝。应用案例:联想“ThinkBook X2024AI”采用该材料,解决镁合金外观件易氧化难题,斩获2024年国际镁协变形加工产品类唯一大奖。
材料科学前沿:强度与塑性兼得——多级纳米结构镁合金
中国科学院吕坚院士团队设计出梯度纳米晶+双相金属玻璃薄膜复合结构,使镁合金屈服强度提升31%(达230MPa),延伸率恢复至粗晶水平(20%),突破密排六方金属强度-塑性互斥瓶颈。技术原理:通过表面机械研磨(SMAT)与磁控溅射结合,实现变形机制协同优化,该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产业链协同:压铸技术升级——青海高性能镁合金压铸突破
2023年青海省科技专项攻克电解镁纯化、压铸件致密化等技术,开发出汽车大型薄壁承重部件用镁合金,使抗拉强度提升40%(达320MPa),并建成从电解镁到压铸件的完整产业链。商业化进展:已生产5G通讯器材壳体、新能源汽车电机支架等产品,推动镁合金在轨道交通领域替代铝合金。
医用材料创新:可降解镁合金植入物——生物相容性突破
镁合金骨钉、心血管支架等植入物实现可控降解速率,通过调整锌、钙等元素比例,使降解周期匹配人体组织愈合时间(3-6个月),且释放的镁离子促进骨细胞增殖。临床优势:密度(1.7g/cm³)与弹性模量(45GPa)接近人体骨骼,避免传统金属植入物的“应力遮挡效应”。
三、近5年来镁/铝价格走势对比
2021-2022年:镁锭价格剧烈波动,铝锭稳中有升
镁锭:2021年9月受供应链中断影响飙升至28,000元/吨峰值,2022年逐步回落但仍高于铝价。
铝锭:2021年因能源成本上涨和需求复苏,价格温和上涨,2022年均价约20,000元/吨,波动幅度小于镁锭。
2023年:镁价大幅下跌,铝价相对坚挺
镁锭:全年均价21,953元/吨(同比-27.5%),12月跌至20,433元/吨,镁铝价格比值降至1.08。
铝锭:受低库存和新能源需求支撑,全年均价约19,676元/吨,镁铝比值首次跌破1.2,镁价优势凸显。
2024-2025年:镁价持续探底,铝价维持高位震荡
镁锭:2024年8月触底18,000元/吨,2025年初稳定在16,000-16,400元/吨(陕西/山西出厂价)。
铝锭:2024年底报价19,770元/吨(上海现货均价),2025年初受氧化铝成本支撑,价格维持在19,000-20,000元/吨区间。
镁/铝替代品竞争关系出现
镁铝比值从2021年的1.4以上降至2023年的1.08,镁在轻量化领域性价比提升,但2025年镁价进一步下跌后,下游应用拓展可能加速。
镁合金——以政策定力锻造产业韧性
中国镁工业历经三十年技术沉淀与产能积累,正迎来"政策驱动+市场选择"的双重机遇期。2025年镁铝价格比降至0.8的历史低位,而铝合金行业受制于能耗双控、出口限制等政策(电解铝产能天花板锁定),镁合金的替代窗口已从"可能性"转为"必然性"。现在我们以三个务实视角看产业升级:
技术突破:
产能跃迁:
从百万吨级向大宗金属迈进2025年中国镁锭产能预计突破150万吨,其中汽车轻量化领域应用占比从2021年的8%提升至22%],航空航天、机器人关节部件等高端场景实现进口替代。
政策协同:
用制度创新破解"成本困局"陕西、山西试点镁冶炼绿电配额交易,吨镁综合电耗从1.2万度降至8000度;工信部将镁合金回收纳入《再生金属利用行动计划》,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铝合金减少4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2025年注定是历史坐标系上的锚点。
新能源汽车以千万辆级产能重塑全球汽车格局,低空经济以万亿规模打开三维空间新维度,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量产——这场产业变革的背后,镁合金升咖有望。天时:当铝合金深陷“产能锁死、成本高企、出口受限”的困局,镁合金却迎来“政策扶持、价格触底、技术突破”的三重红利。镁铝价格比跌破0.85的历史关口,让“以镁代铝”不再是技术理想,而是经济账本上的必选项。地利:中国手握全球75%的镁资源,从榆林兰炭基地到鹤壁镁精深加工产业园,一条贯穿矿山-冶炼-应用的产业链已打磨数十年。2025年中国镁锭产能预计突破150万吨,其中汽车轻量化领域应用占比从2021年的8%提升至22%],航空航天、机器人关节部件等高端场景实现进口替代。人和已聚:从实验室到流水线,宝钢等企业建成全球首条万吨级镁合金连续轧制生产线,将板材生产成本降低38%;宁德时代镁基电池包项目进入量产验证阶段,能量密度较铝合金方案提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