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今日开始实施
来源:府谷镁协 | 作者:大镁 | 发布时间: 5天前 | 7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今日(2025年9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重大变革,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此次新国标在多个关键领域做出调整,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性能方面,新国标着重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同时,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提升制动性能,进一步保障骑行安全。新增的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能实时监控车辆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


新国标在车辆设计和配置上也做出显著改变。例如,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55kg提升到63kg;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鼓励安装后视镜,还要求生产企业明确建议使用年限,并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标注。调整旨在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



“限塑+减重”两条政策红线的叠加,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整车厂必须在2025年9月1日之前完成材料体系的切换,2025年12月1日以后销售的两轮电动车必须符合新国标。在此背景下,镁合金材料替代部分塑料零部件已成为行业共识。


镁合金作为工业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众多优势,正好契合新国标的要求。其出色的轻量化特性,能有效帮助整车厂满足限重要求,特别是对于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部件可轻松将整车质量控制在63kg上限内。除了轻量化,镁合金还具备优秀的减震性能,能有效吸收震动能量,让骑行更加平稳舒适,减少零部件磨损,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此外,镁合金比强度高,在保证车辆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为骑行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目前,已有不少电动自行车企业开始积极采用镁合金材料。爱玛、雅迪、小牛等行业龙头,已在部分车型中应用镁合金制造轮毂、车架等部件。以小牛电动的SQI为例,其开创性地使用航空级镁合金,较钢轻75%、较铝合金轻30%,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实现了整车极致轻量化,提升了续航表现和安全性。在共享电动自行车领域,镁合金轮毂也因其重量轻、强度好、免维护等优点得到快速推广。虽然其生产成本略高,但长期来看,免维护特性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规模扩大,镁合金生产成本逐渐降低,性价比优势愈发明显。



展望未来,镁合金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电动两轮车年产量超5000万台,当前市场保有量约3.8亿台。替换所形成的巨大市场规模为镁合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国标实施后,镁合金在电动两轮车领域的用量每年将增加10~20万吨。


未来,除轮毂、车架外,泥板、搁脚、电池外壳等覆盖件和电气组件也有望广泛采用镁合金。特别是造型时尚的“小包车”,其塑料件质量占比严重超出新国标,必将大量采用镁合金替代。当镁合金应用形成规模效应,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将在与铝合金等材料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推动其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普及。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镁合金凭借其独特性能优势,成为解决“限塑”与“限重”难题的理想材料。随着镁合金在电动自行车中的应用逐步落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街小巷将出现更多轻便、安全、舒适的电动自行车,为绿色出行增添科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