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轻量化趋势带动镁需求持续增长,这一轻金属愈发受到产业界关注。近期,关于镁冶炼“横罐”与“竖罐”炉型的咨询显著增加。为厘清炉型现况、提供客观参考,现对两种镁冶炼炉型展开分析说明,供行业从业者及投资机构参考。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真实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服力。唯有让技术回归实际价值本质、让真实数据说话,才能推动镁行业跳出内卷漩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技术定位:竖罐为“推广选项”,非强制替代方案
现行国家相关涉镁政策,“竖罐”的定位是“行业推广”,并非“替代横罐”。当前,横罐与竖罐均属合法合规的硅热法炼镁工艺,能耗方面只要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镁冶炼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7)要求的合规产能,即可正常组织生产。
从产业实际来看,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横罐还原炉贡献了每年90%以上的镁冶炼产量,市场认可度与产业基础极为扎实。实业选择的本质是“用脚投票”,两种技术路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替换逻辑,均为镁冶炼领域的有效解决方案。
二、能耗对比:锚定“综合能耗”核心,警惕片面解读误导
国标(GB 21347 )已明确镁冶炼“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核算范围,涵盖“煅烧工序、制球工序、还原工序(含真空系统)、精炼工序”全生产环节,评判能耗必须以“全流程综合能耗”为核心标准。当前部分观点存在明显片面性:要么仅将竖罐“还原工序”等单一环节能耗,与横罐全流程能耗对比;要么以“粗镁直接合金化”名义,将精炼环节能耗转嫁至合金生产环节,拿缺少精炼环节的能耗数据,与横罐全流程能耗对比。
需特别注意的是,粗镁直接合金化仅适用于熔铸低端镁合金,常规合金尤其是高端合金对原镁杂质含量及批次杂质均衡性的要求极高,唯有通过粗镁精炼实现原镁杂质的精准管控,才能充分发挥镁合金材料的性能优势。脱离镁冶炼全流程谈“能耗优势”,既不符合行业生产实际,也不具备实际参考意义。
三、摒弃行业内卷,倡导百花齐放
竖罐作为镁冶炼技术的创新探索方向,其技术探索价值是肯定的!但业内不应以“夸大优势、片面对比”的方式,获取市场认知主导权。无论是横罐还是竖罐,只要符合“安全、环保、能耗”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坚守合规底线、不触碰政策红线,且未超出国家规定限额,同时能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如横罐的自动化升级、竖罐的热损失优化),就应获得平等的发展空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竞争、技术互补”,而非“非此即彼的淘汰式内卷”。唯有尊重市场规律、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才能推动全行业向高效、低碳、安全、环保、节能方向稳健迈进。
四、行业发展建议
一)横罐与竖罐均为镁冶炼技术路线的“多选题选项”,而非“唯一标准答案”,需理性看待二者定位;
二)评判工艺优劣的核心标准只有两项:吨镁综合能耗与吨镁完全成本,脱离这两项核心指标谈“技术先进”,并无实际意义;
三)鼓励竖罐技术持续推进“试验优化”,但宣传时需同步公开“料镁比、综合能耗、清罐安全性、炉体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避免选择性呈现数据与片面对比;
四)横罐技术并非停滞不前,当前已实现“半自动投料与扒渣、蓄热式燃烧优化、DCS控制降本减员”等技术迭代,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五)行业健康发展需坚守“百花齐放”原则,任何脱离事实的“公关式科普”,最终只会破坏产业链信任基础,反噬整个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