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镁合金概述
镁合金密度仅为铝的2/3、钢的1/4,比强度、比刚度高,减震性及尺寸稳定性优异,切削耗能低,已成为轻量化首选材料。其成型路线涵盖压铸、挤压、锻造、增材制造等,其中液态成型(铸造)占比最高,可通过高压、低压、半固态、重力、真空等手段,快速获得薄壁、复杂、高精度零件,满足汽车、电动车、3C电子、航空航天、军工等多领域需求。
二、镁合金体系与典型牌号
1. AZ系(Mg-Al-Zn)
代表牌号:AZ91D、AM60B、AZ20
特性:强韧兼备、耐蚀较好,铸造流动性优异,使用温度≤150 ℃,占汽车镁铸件用量70%以上。
2. AM系(Mg-Al-Mn)
代表牌号:AM50A、AM60B
特性:高冲击韧性,适合安全结构件(仪表板横梁、座椅骨架)。
3. AS/AE系(Mg-Al-Si / Mg-Al-RE)
代表牌号:AS41B、AE44
特性:175–250 ℃抗蠕变性能突出,用于曲轴箱、风机壳、电机支架等高温部件。
4. 其他系
Mg-Zn、Mg-Mn、Mg-RE、Mg-Li 等针对高比强、高耐蚀、超轻或功能需求开发。
元素作用速览
Al:↑强度、↑流动性、↓耐蚀
Zn:↑流动性、↓Fe/Ni腐蚀,>2%易热裂
Mn:中和Fe、改善耐蚀
Si/RE:↑高温蠕变、↑弹性模量
三、熔炼保护与流程
镁液化学活性极高,遇水爆炸、遇氧燃烧,熔炼需“预热+保护”双保险。
1. 原料预热:
150–400 ℃,去水汽、减温差。
2. 保护方式:
a) 溶剂法:卤盐覆盖,成本低但易产HCl、Cl₂,残留夹渣降低力学性能。
b) 气体法:SF₆+CO₂+N₂混合,生成MgF₂致密膜;SF₆温室效应高,正逐步被HFC-134a、Novec-612、SO₂+CO₂等替代。
c) 真空/阻燃剂/惰性熔盐:实验室阶段,绿色化方向。
3. 常规流程:
熔炼→铸锭→去皮抛光→压铸车间预热→机边炉重熔→供给压铸机。
四、主流铸造工艺
1. 高压压铸——85%以上镁件的首选
• 热室:镁液封闭于鹅颈,周期短、氧化少,620–640 ℃,适合<2 kg小件(方向盘、笔电壳)。
• 冷室:650–680 ℃,射速5–10 m/s,凝固速率达100–500 ℃/s,晶粒细化,可成型1 mm薄壁大件(仪表盘横梁、变速箱壳)。
• 痛点:高速卷气→含气量2–5 mL/100 g,无法T6热处理,高温疲劳性能受限。
2. 重力铸造——航空、军工“高精尖”
• 砂型:最大单件1.4 t,发动机机匣、直升机减速箱体;型砂需加硫磺/硼酸抑制剂。
• 金属型(永久模):尺寸精度CT6–CT8,表面Ra 3.2–6.3 µm,批量>5000件时成本优于砂型。
• 熔模精铸:3D打印蜡模+硅溶胶壳,壁厚0.6 mm,精度CT5,用于无人机骨架、航天电子舱。
3. 真空压铸——“零”气孔版本HPDC
型腔真空度<50 mbar,含气量降至0.3 mL/100 g以下;AE44减振塔抗拉215–232 MPa、伸长8.4%,可直接T6热处理与激光焊。
4. 半固态铸造(SSM)——绿色近净形
浆料固相率30–50%,黏度大、充型稳:
• 能耗↓50%,无需SF₆;
• 模具寿命↑2–4倍(20–40万模);
• 孔隙率<0.5%,延伸率↑50%;
• 0.3 mm薄壁、0.2 mm局部凸台可一次成型,已用于笔电A/C/D面、无人机电池壳。
5. 充氧压铸(Pore-free HPDC)
充O₂或O₂+CO₂,生成1–3 µm MgO弥散质点,含气量<0.1 mL/100 g,AM60轮毂抗拉280 MPa,屈服180 MPa,可T6处理,减重15%替代铝轮毂。
6. 低压铸造(LPC)
0.2–0.6 bar气压平稳充型,补缩好,可成型空心结构;周期为HPDC的2–4倍,适合50 kg以内复杂腔体件(副车架、电机壳)。
7. 挤压铸造(液态模锻)
高压凝固+微量塑性变形,组织致密,可直接固溶时效;间接挤压铸造已批量生产5G滤波器壳体(AZ91D,抗拉310 MPa,屈服220 MPa,伸长5%)。
8. 双辊连续铸轧
镁液→两旋转水冷轧辊→2–6 mm板带,凝固速率10³–10⁴ ℃/s,晶粒≤15 µm,后续冷轧减薄至0.3 mm,用于电池包壳体、屏蔽罩。
五、优势与缺陷对照
优势(vs.铝合金)
• 铸造斜度1.5°(铝2–3°)
• 尺寸精度高50%
• 压铸周期短25%,切削速度↑50%,加工能耗↓50%
• 脱模力低20–30%,清理能耗仅铝的60%
• 薄壁极限0.6 mm,筋板+凸缘结构可替代加厚壁
常见缺陷
变形、欠铸、冷隔、缩孔、裂纹、气孔。根源:工艺参数失配(压射速度/压力/温度)、模具排气不良、熔体含氢/氧化皮、原料纯度低。
六、应用与未来方向
2025年全球镁合金市场规模预计约30亿美元,其中汽车占50%、电子20%、航空/军工10%。
汽车:一体式后底板、副车架、轮毂、电池托盘——向大型化、集成化、可热处理方向发展。
电子:折叠屏铰链、5G中框、超薄散热片——追求0.2 mm以下壁厚+高导热(>120 W m⁻¹ K⁻¹)镁合金。
航空航天:发动机机匣、卫星支架、无人机臂——目标200 ℃以上抗拉>300 MPa、疲劳寿命>10⁷次。
技术趋势
1. 绿色熔炼:无SF₆保护气体、真空循环熔炼、废镁闭环再制造。
2. 智能产线:真空压铸+在线X射线/激光超声检测+AI工艺闭环,缺陷率<100 ppm。
3. 高性能合金:Mg-Al-Ca-Sn、Mg-Zn-Cu-Li、Mg-RE-Zr 等耐热/高导热/高耐蚀体系。
4. 多工艺融合:半固态+真空、挤压铸造+局部补焊、铸轧+温轧,实现“一火成材”。
镁合金铸造正站在“双碳”战略与轻量化需求的风口,材料、工艺、装备、检测的协同创新,将推动其向更广阔的高端场景加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