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委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革,明确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主体体系建设、推进以产业为主场的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转化体系建设、推进以赋能为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推进以一流服务为优势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未来产业抢滩布局等8方面改革任务。
兰溪高新区聚焦镁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一院一地一园”特色发展模式
兰溪高新区创新构建镁材料“一院一地一园”特色发展模式,高效贯通“科研创新—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关键路径。目前,已承接技术服务合作金额1340万元,镁合金模具、材料及热处理配套等6个亿元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01、“一院”:依托镁材料研究院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是构建“一核多点”协同创新矩阵。以镁材料研究院为核心平台,联动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院所,构建镁材料协同创新矩阵。目前已集聚硕博人才85名,建成浙江省内唯一具备CMA、CNAS双认证资质的镁材料检测平台,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12项省市级科技项目。
二是创新“风险共担”转化试错机制。依托镁材料研究院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推行“先用后付”机制,企业可先试用研发试制成果,满意后再付费,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同时,镁材料研究院摸排企业需求,自主立项6个产品轻量化项目,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完成对接,减轻企业研发投入成本。
三是加强“全链协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领军人才+科研团队+管理人才+技术工人”全链条支撑体系。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共建“镁材料产业专班”,累计培养学生200余人;联合中德职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0余人次,协同重庆大学培训企业技术骨干百余人次。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共享,已签约科技副总2名、科技特派员1名。
02、“一地”:依托转移转化基地打通成果应用全链条
一是建立多方联动的转移转化体系。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院企政共建孵化器”的中端转化载体,打造产品落地孵化的“科技研发—中试验证—企业提能”闭环体系。推动10余项重点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镁合金物流单元箱外框实现减重115kg,镁合金自行车车把疲劳寿命突破10万次。
二是创新开放共享的中试熟化体系。联合外部资本建设中试基地,聚焦挤压、机加工等环节,打造镁合金材料及制品“中央工厂”。目前已投资1.1亿元,配备核心设备6000余万元,聚焦产品轻量化应用,打通“以镁代铝”“以镁代钢”等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构建全程配套的基金支持体系。创新“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杠杆模式,设立3—5亿元镁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为镁材料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保障。
03、“一园”:依托科创产业园健全产业发展生态圈
一是构建梯度培育机制。统筹布局科创园与镁合金产业园,提升梯度产业承载能力。科创园已入驻企业15家,其中宸嘉液压获“中国创翼”大赛“创翼之星”,项目获批超长期国债。镁合金产业园重点承接中试成果,已落地镁合金型材、轮毂等6个项目,总投资22亿元,初步形成“材料研发—零部件制造—终端应用”产业链。
二是强化专项政策支持。出台镁材料产业专项政策,配套20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对用镁量达标企业给予专项补助,对获得镁合金首台(套)、首批次认定及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镁材料产业纳入省级以上规划及“十五五”时期规划。
三是搭建产业生态联盟。深化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等协会合作,通过“协会+大咖+链主”体系,组建轻量化产业联盟。2025年4月协办国际镁会,吸引30余家省外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平台共建、要素共享,拓展镁产业生态版图。